2024全國科普日/“科技強國 生態江西” 廬山植物園圓滿舉辦建園九十年科普活動月



致敬三老,獻禮園慶。為慶祝廬山植物園建園90年,廬山植物園圓滿舉辦了“科技強國,生態江西”科普活動月。此次活動中,廬山植物園五大省重點實驗室齊齊亮相,與環境教育部緊密協作,一周一主題,周周有精彩,天天有新意,線上有直播,線下有游戲,為公眾奉上了一場科學與自然交織、趣味與知識并舉的科普盛宴。現場不僅有趣味十足的互動內容、還開發了許多精美別致的文創,還有知識點滿滿的主題展板,吸引了眾多游客的駐足參與。此外,活動期間還舉辦了多場極具權威性的講座和專題會,邀請了知名專家學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科學見解,為公眾帶來了植物科學的知識盛宴。
廬山植物園是中國第一座科學植物園,由三位杰出的植物學家胡先骕、秦仁昌、陳封懷(今人尊稱為“三老”)共同創立,于1934年8月20日在風景秀麗的三逸鄉舉行了盛大的成立典禮。九十年后的今天,廬山植物園再次煥發勃勃生機,正在為創建廬山國家植物園積極努力。
值此90年園慶之際,廬山植物園通過科普活動月,不僅展示了我園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持續的科研傳承,更通過形式多樣的科學傳播,讓更多人了解植物科學的奧秘,感受到大自然的奇麗。這場盛會,不僅是對廬山植物園九十年輝煌歷程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無限可能的展望。
一、傳承千年草本智慧,情系美好健康未來
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江西省重點實驗室(Jiangxi Key Laboratory fo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Resources)與九江市杏林中醫藥重點實驗室(Jiujiang Xinglin Key Laboratory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的聯合主場,立足大宗、道地藥材或特色藥用植物資源種質創新與開發利用。
在園內草花區,20塊制作精美的圖文展板,為廣大參觀者展示出他們致力于藥用植物資源評價與功能基因發掘、種質創新與新品種選育、植物抗炎功能化合物開發、大宗藥材種子種苗標準化、產業化研究,為中藥材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科普周期間,還舉辦了一系列學術講座,涉及民族植物學、道地藥材及民間生物分類等多個領域。講座內容豐富,吸引了眾多聽眾積極參與。精彩的、含兩個中藥材種植標準的評審、發布,以及九江市杏林中醫藥重點實驗室首屆學術委員會的專家研討會。現場來賓零距離接觸中藥資源領域專家,與專家們齊聚一堂共同展開對中藥植物質量標準化的激烈探討。
專家們通過精彩的演講,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見解,進一步促進了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和認知。例如,廣西中藥質量標準研究重點實驗室的胡仁傳副研究員特別講述了各民族對植物的認知和使用差異,強調了廬山植物園在保存和傳承民間傳統知識方面的重要性。
民族植物、藥物專類園現場講解以及民族植物學講座,兼顧現場與講堂,專業人員帶領廣大游客識記中藥植物、普及民族植物學的趣味故事與嚴謹知識。
不僅在科研和科普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活動現場還為大家送出了文創小禮品——帶有西洋參切片吊墜的項鏈。這款精美的小禮品,其實還講述著廬山植物園開啟的西洋參國產化突破,扭轉了西洋參被“西洋”壟斷的被動局面的故事,以紀念陳封懷先生首次主持開展國產西洋參的引種栽培實驗,打響西洋參進口藥材國產化的第一槍。
二、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建生命共同體
碳中和與生態系統碳匯江西省重點實驗室(Jiangx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Carbon Neutrality and Ecosystem Carbon Sink)與植物遷地保護與利用江西省重點實驗室(Jiangx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Ex Situ Plant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的主場,他們為草花區的展板,帶來了全新的內容,展示了部分國家珍稀瀕危植物,以及普及了碳匯知識。
期間,由實驗室客座研究員葉舒博士帶來的“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科普知識直播講座,成為本周活動的亮點。葉博士深入淺出地為公眾解析了,生態系統碳匯的現狀、機制及潛力分析,碳匯功能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機制,以及碳匯功能提升技術研發等多個方面。通過直播講座,讓線上線下觀眾都可以參與互動,實時提問,進一步了解前沿科研成果和低碳環保理念。互動環節,來賓熱烈提問,與葉博士一起深入探討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生物多樣性,共同尋求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為地球的未來共同努力。
最后環節的現場簽名贈書,反響火爆,《一分鐘扯碳》成為熱捧佳作。
廬山植物園生物多樣性記錄(攝影)大賽,展示廬山植物園生物多樣性的豐富資源和保護成效
國際性采集制作植物標本野外實訓,參觀學習廬山植物園各類專類園建設、開展野外技能培訓,包括活體植物的采集、植物標本制作規范等。
苔蘚園的探秘活動也是相當受大小朋友們的喜愛,苔蘚組組長孫宇博士親自帶領游客參觀苔蘚、蕨類植物專類園,體驗苔蘚植物檢索謎宮游戲,為檢索正確的觀眾在明信片上加蓋90周年紀念圖章。
本周的文創小禮品,是“木蝴蝶”種子標本擺件,其種子外形酷似一只展翅飛舞的蝴蝶,非常美觀。通過這款種子標本擺件,游客可以直觀地了解植物的多樣性和奇妙性。它不僅是一個精美的裝飾品,更是一個活生生的自然教具,幫助人們認識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生態特性。
三、植物寶藏——從田野到餐桌的旅程
植物種質資源創新與遺傳改良江西省重點實驗室(Jiangx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Germplasm Resources Innovation and Genetic Improvement)帶來的精彩活動將科學知識與實際體驗相結合,讓參與者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深刻感受到植物科學的魅力和重要性。
本周的草花區大草坪上,排列成隊的科普展板吸引了大量游客駐足觀賞。展板內容涵蓋“大食物觀”、農作物起源、植物學科普知識等,游客們通過閱讀展板,了解了番茄等植物的原產地、栽培歷史及其科學價值。科普展板不僅豐富了游客的知識,更激發了他們對植物科學的濃厚興趣。
杜艷麗博士帶來的“奇妙植物的秘密”科普主題講座,通過直播形式向更多人普及植物科學知識,內容深入探討了基因編輯技術、中國轉基因農作物應用情況和轉基因植物的環境安全評價等學術課題,概述了通過科學合理使用植物資源的方法,旨在造福人類生活。
同在草花區,參與者們不僅可以觀賞科普展板,還能參與各種趣味游戲。懸掛在解謎篷內的“植物解密”謎題、植物起源貼圖游戲都備受歡迎,大家通過將不同植物貼到它們的原產地位置,學習到餐桌上各種美食的原產地。這些互動游戲不僅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還激發了游客們對植物科學的濃厚興趣。
現場不僅“好玩”,還兼顧了“好吃”,“味蕾與番茄的邂逅”嘗鮮試吃活動,展示了色澤鮮艷、味道清甜的番茄新品種。大家親自品嘗這些由廬山植物園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培育的番茄,體驗其獨特的口感和風味。試吃活動不僅讓游客們感受到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還讓他們認識到植物科學在提升食品質量和豐富飲食文化方面的重要性。
種子盲盒錦囊作為本周的文創小禮品,不僅設計精美、充滿創意,更蘊含著豐富的植物學知識和園藝樂趣。每個錦囊內都藏有不同種類的花卉或蔬菜種子,參與者不僅能享受到了開盲盒的樂趣,還受鼓勵親自動手種植,體驗從播種到收獲的全過程;不僅能學到植物的生長知識,還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奇妙。這一形式成功地將科學知識與園藝樂趣相結合,激發了人們對植物科學和園藝的興趣,讓更多人關注并參與到植物的種植和保護中來,倡導了綠色生活方式,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四、水草精靈——水環境的守護者
轉眼到了最后一周的壓軸環節,濕地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江西省重點實驗室(Jiangxi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Wetland Plant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為此次科普活動月完美收官。
草花區排列整齊的科普展板,展示內容涵蓋沉水植物、浮葉根生植物、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等多種類型。通過這些科普展板,參觀者不僅了解了水生植物的基本知識,更能認識到它們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重要作用,激發了對水生植物科學研究的興趣。
在活動期間,杭州市水生植物學會理事長、中國園藝學會水生花卉分會副理事長陳煜初高級工程師,為大家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專題講座,主題為“水八仙”與“新水八仙”的美味與價值。講座內容豐富、深入淺出,語言幽默生動、妙趣橫生,徹底吸引了與會者的全部注意力,仿佛每一個字句都蘊含著無盡的魅力。
陳煜初還在現場向廬山植物園捐贈了珍稀新品類的水生物種,進一步豐富了園內的水生植物資源。
就著水生植物美食的話題,現場又組織起了小朋友們,現場制作“芡實”餡月餅的活動,值此中秋佳節,應景又切題。
光動手做美食還不夠,還得完成些美美的小工藝品。這不,體驗水生植物的拓染藝術,美化禮品小團扇的任務也交到了小朋友們的手邊。
更大的驚喜為孩子們放在了最后,水生植物與環境修復科普報告,由講解老師帶領青少年,參觀廬山植物園水生植物山水園區,現場帶領青少年認識和辨認水生植物,更加貼切地感受水生植物的生活環境和形態特征,并且,這一活動正好配合了央視紀錄片《大湖精靈》的拍攝工作:
90年園慶科研科普共同協力,將成為廬山植物園賡續前行的新起點,全體廬山植物園人,將繼續秉承廬園厚重的人文底蘊和科學內涵,銘記三老科技強國的追求,體會他們的科學精神,以任務帶學科,構建國家植物園遷地保護綜合體系!為藍色星球譜寫更多美麗篇章。